
2023 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andCircuits即将于6月11-16日在日本开幕。会议汇集了世界各地行业和学术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讨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中的挑战。
一、VLSI的起源
VLSI与ISSCC(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EDM(国际电子器件会议)并称微电子技术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领域里最顶尖的国际会议之一,也是展现IC技术最新成果的橱窗。
VLSI其实包含两个会议,一是VLSI技术研讨会(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二是VLSI电路研讨会(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VLSI大会为业界同仁提供了一个交互和协同关注共同兴趣主题的机会,跨越从工艺技术到片上系统。
VLSI技术研讨会始于1981年,创始人Shoji Tanaka教授和Walter Kosonocky教授希望为世界顶级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就世界工业迅速成为革命的问题进行公开交流的平台。前6届VLSI技术研讨会都在日本京都举行。
1987年变成为VLSI技术和电路研讨会(Symposium on VLSI Technology and Circuits),在会议名称中增加了“电路(Circuits)”。开始在日本(京都)和美国(夏威夷)之间轮流举办。
奇怪的是,虽然在一个城市,同一个酒店,但是两个会议是错开时间举办的。直到2012年度,VLSI技术研讨会与VLSI电路研讨会才真正首度同期举办,共同探讨微电子技术与电路的未来发展趋势。
除了技术报告外,VLSI还包括短期课程、小组会议,以及来自工业和学术界的专家的邀请报告。
VLSI由IEEE电子器件学会(IEEE EDS,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IEEE固态电路学会(IEEE SSCS,IEEE Solid State Circuits Society)、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s)和日本应用物理学会(Japan Society of Applied Physics)联合举办,长期扮演集成电路相关技术龙头的角色。
该会议在国际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的学术界以及工业界均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广泛影响,会议文章不仅需要学术上的创新,更需要体现成果的产业价值和技术前沿性。每年英特尔(Intel)、IBM、三星(Samsung)、IMEC和台积电(TSMC)等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都在该会议上发布各自最新研究进展。
二、VLSI 2023论文入选情况
本次大会共录用225篇文章。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国家的统计,本次论文共来自12家国家,其中:美国共录用54篇,排名第一;韩国共录用48篇,排名指点二;中国(包括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共录用43篇,排名第三。日本共录用29篇,新加坡共录用17篇,比利时共录用15篇,荷兰共录用5篇,瑞士共录用5篇,加拿大共录用4篇,德国共录用2篇,意大利共录用2篇,法国录用1篇。
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韩国三星以18篇居首,新加坡国立大学以16篇排名第二,韩国KAIST以13篇排名第三,imec以12篇居第四,台积电以9篇排名第五。
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从产业界来看,共有26家公司73篇,前五名是韩国三星18篇,台积电9篇,英特尔8篇,索尼6篇,SK海力士4篇。
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从高校来看,共有48所高校130篇,新加坡国立大学以16篇排名第一,韩国KAIST以13篇排名第二,台湾大学8篇第三,清华大学、密歇根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各以5篇并列是第四。
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从研究机构来看,共有8家机构22篇,imec以12篇居第一;中科院微电子所2篇与日本两机构并列第二;中科院半导体所有1篇。
三、VLSI 2023中国内地论文入选情况
中国(包括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共录用43篇,其中中国内地14篇,中国香港1篇,中国澳门2篇,中国台湾26篇。
中国内地14篇中,清华大学贡献5篇,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有2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安紫光国芯、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各有1篇。2023年有两家机构首次入选,分别是紫光国芯和南方科技大学。
芯思想研究院查阅了VLSI相关文档,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包括VLSI 2023入选论文,中国内地在VLSI总共入选论文79篇,其中VLSI技术研讨会37篇,VLSI电路研讨会39篇,CFS/JFS论文3篇。
根据对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清华大学以20篇排第一,中科院微电子所16篇排第二,北京大学以12篇排第三,其他单位都是个位数。
下面是历年内地机构在VLSI的论文入选情况!
2005年,中科院半导体所在VLSI电路研讨会发表了中国内地在此顶级学术会议上的第一篇论文《A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zer with single-stage delta-sigmainterpolator and current-steering DAC》;该论文于2006年4月发表在顶级杂志IEEE JSSC期刊上。在论文中,该团队融入Σ/Δ技术,采用0.35μm常规CMOS工艺研制出合成时钟频率达2 GHz的新一代ROM- LES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高速芯片,并流片验证。
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没有论文入选。
2008年,北京大学在VLSI技术研讨会发表了中国内地在此顶级学术会议上的第一篇论文《A Unified Physical Model of Switching Behavior in OxideBased RRAM》。也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VLSI大会上发声。
2009年,共有2篇文章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都来自北京大学。
2010年,共有2篇文章入选,都来自复旦大学,VLSI技术研讨会和VLSI电路研讨会各有1篇。
2011年,没有论文入选。
2012年,共有2篇文章入选。
北京大学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复旦大学论文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
2013年,共有2篇文章入选。
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各有1篇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
2014年,共有3篇文章入选。
北京大学2篇和复旦大学1篇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
2015年,没有论文入选。
2016年,共有4篇文章入选。
中科院微电子所和北京大学各有1篇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
电子科技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各有1篇论文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
2017年,共有5篇文章入选;其中来自学术界4篇,来自产业界1篇。
北京大学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
清华大学3篇论文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
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的产业界1篇论文来自美满电子(Marvell)上海团队。
2018年,共有10篇文章入选,其中来自学术界9篇,来自产业界1篇。
清华大学2篇、浙江大学有1篇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
清华大学有3篇论文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都是关于人工智能(AI)芯片。
电子科技大学有3篇论文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
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的产业界1篇论文来自ADI上海团队。
2019年,共有7篇文章入选。
北京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各有1篇论文入选VLSI技术研讨会。
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各有1篇论文入选VLSI电路研讨会。
2020年,共有3篇文章入选。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2篇、浙江大学1篇。
2021年,共有10篇文章入选,和2018年持平。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5篇,清华大学4篇,华东师范大学首次有1篇入选。
2022年,共有12篇文章入选,和2018年持平。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5篇,清华大学2篇,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各有1篇。
产业界有2篇,分别来自华为和睿科微。
四、思考
实际上不管是从投稿数还是入选数量上,中国内地都处于在很低的数量级上,表明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水平和世界最顶尖水平还是存在差距。
另外在我国一个较迫切的问题是要坚定的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今天,由政府资金推动的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但总体上技术转化率并不高。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而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有专家直言,其在于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实际上与产业是脱节的。
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周玉梅在日前举办的“微电子学院校企合作论坛”上表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校、企业、投资人密切结合,共同将我国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让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种常态,进而“挖宝”“架桥”,帮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落地。有专家表示,投资人要引导教授做产业界需要的研究,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