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物理研究更新
作者:大锅天眼
你知道什么是Λ粒子吗?它是一种由一个上夸克、一个下夸克和一个奇夸克组成的奇异重子,也就是一种带有奇异性的粒子。它的质量比质子和中子都要大,而且它会很快地衰变成其他粒子,所以Λ粒子在宇宙中很少见。但是在高能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用电子束轰击原子核,产生一些Λ粒子,并观察它们的性质。
最近,美国杰斐逊实验室的CLAS合作组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他们首次测量了Λ粒子在不同原子核(氘、碳、铁和铅)上的电生产率,也就是每个电子与原子核碰撞后产生的Λ粒子的个数。他们还测量了Λ粒子的横向动量扩散,也就是Λ粒子相对于电子束方向的偏离程度。这些测量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Λ粒子在原子核介质中的传播机制,以及原子核对Λ粒子的影响。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他们使用了杰斐逊实验室的连续电子束加速器(CEBAF),将5.014 GeV的电子束打到不同的固体靶上。然后,他们用CLAS探测器来检测碰撞后产生的各种粒子,包括Λ粒子。他们分析了半包含深度非弹性散射(SIDIS)事件,也就是电子与原子核碰撞后,只有一个带电粒子(通常是一个π介子)被探测到,而其他粒子(包括Λ粒子)则不被探测到。这样,他们可以根据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推断出Λ粒子的能量和动量。

他们将测量结果按照两个区域进行了分类:当前片段区(CFR)和靶片段区(TFR)。当前片段区指的是与入射电子方向相同的区域,也就是电生产率较高的区域;靶片段区指的是与入射电子方向相反的区域,也就是电生产率较低的区域。他们发现,在当前片段区,随着Λ粒子占总能量分数z(也就是Λ粒子相对于碰撞前电子能量的比例)的增加,不同原子核上的Λ粒子多重率比(也就是不同原子核上每个碰撞事件产生的Λ粒子个数之比)呈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在靶片段区,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强效应。这说明,在当前片段区,原子核对Λ粒子有较强的吸收作用;而在靶片段区,则有较强的增殖作用。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半导体所立场 编辑:了之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