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源管理到数字化转型,揭秘施耐德在中国的电子产业布局
来源:芯片揭秘 发布时间:2023-02-05 分享至微信

点击图片了解发布会详情


本期话题:


  • 用电气化+数字化来创造美好生活

  • “小步快跑”积极创新,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 植根本地,用心传承“中国原创”的力量

  • 协调组织管理,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从能源管理到数字化转型,揭秘施耐德在中国的电子产业布局(下)



点击上方小程序收听现场音频

用电气化+数字化来创造美好生活


幻实(主播):欢迎大家关注芯片揭秘,我是主播幻实。非常高兴今天来到施耐德做客,现在坐在我旁边的就是施耐德电气-电子及大健康行业负责人王文韬女士,请王总跟大家打个招呼!

王文韬(嘉宾):大家好,欢迎幻实和团队光临施耐德,我们很荣幸。


图左为施耐德电气-电子及大健康产业负责人王文韬女士,

图右为幻实


幻实(主播):很多听众跟着芯片揭秘已经有近5年的时间了,期间我们与很多公司聊过,但施耐德让我感觉比较特别。在这里先问一下大家,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施耐德的logo或者产品?其实今天我来之前还特意把家里的家用电器盘点了一遍,发现确实有施耐德。从盘点结果看,你们应该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这里也请文韬姐和大家揭秘一下,施耐德具体是做什么的?


王文韬(嘉宾):好的,正如幻实所讲,施耐德大部分的业务都是to B 的。我们是一家专注于电气及与电相关业务的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内的电气领域和全球数字能效领域,施耐德都是首屈一指的公司。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配电应用,无论是家庭需要用到的开关、断路器,还是楼宇中要用到的变压器、中低压设备,包括控制系统里面要用到的电力监控软件或工业软件等等,都是施耐德的主营业务。2022年这些主营业务中,近80%还是和数字能效相关,工业控制业务超过20%。


幻实(主播):百分之八十和数字能效相关,能不能给我们翻译一下,什么叫数字能效?


王文韬(嘉宾):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是电气化,另一个是数字化。数字能效就是把电气化和数字化结合起来,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中。比如家庭用电、大楼/工厂用电,机场/地铁用电等,无处不在。在今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中,我们会把电气化+数字化进行充分的结合,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幻实(主播):的确,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电了,它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中,包括室外现在都有无线充电的模式了。我看到您之前参与过行业智能化标准的起草,也对绿色建筑方面有一些研究。这些对我们还很陌生,大部分人不知道或者很难体会这些工作的价值。能否跟我们讲讲参与起草这些标准的感受?


王文韬(嘉宾):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工程世界里,要先从设计方案出发,再到整个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实践,再把实践做一个相应的提炼,变成大家都能感知到的经验。也就是说从过去的工程中得到的小结甚至是教训,都会对后面整个行业有所助益。


这些年作为行业牵头人,我们在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情,就是怎样推动工作标准化,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是好的。标准化其实体现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在一些使用场景和具体需求下,需要匹配什么参数范围的产品,这是一种标准,另外还有系统方面的标准。


幻实(主播):有点指南的感了。我之前听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好的公司是定标准的,而且它的标准一般来说会比行业标准的要求还高。听您介绍完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可能你们的工艺、工法等总结就会变成公司交付产品的标准做法,甚至可以推广到全行业,被别人学习,从而变成行业的公式。

王文韬(嘉宾):幻实的感受很准确。刚开始做这件工作时,我们也是这样理解的,所以这些年我们就联合了业界一些比较权威的主管单位和公司,把这项工作持续不断地做起来。一方面是希望好的经验能够得到传承,把看到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来,有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创造一个环境,让行业内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来关注从工程化到产业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视这些工作。


幸运的是这些年我们得到的帮助非常多,无论是国家主管单位还是中国电子学会,包括SEMI、华美,国内各个工程内相应的前辈、我们的合作伙伴,还有系统集成、内部研发以及所有公司里的BU基于这个行业的架构师们,大家一直不忘初心,坚持在做这项工作。

点击图片可跳转至大咖谈芯声音合集,快来收听吧!


“小步快跑”积极创新,

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幻实(主播):今天来参观施耐德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你们的logo都是绿色的,可能很早就在践行这种绿色能源和环保的概念了。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你有怎样的感受?国际上俄乌冲突和欧洲能源危机等事件不知道会不会让大家有一点想退后?毕竟坚持了就会有代价,可能也会有一些较高的选择成本。身处其中,您有怎样的感觉?


专访过程中,王总与幻实交流如何应对世界不确定性


王文韬(嘉宾):我们的感受比较现实。像刚刚提到的一样,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化,我们一直在面临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最近三年,俄乌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它可能会带来例如全球的某些组织对某些既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想法的变更。我认为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解决理想的问题,也要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的挑战一直在发生着。

比如疫情的影响,会造成某些工程需要践行的部分想法会被拖延。但在产业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它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比如咱们电力电子产业界、半导体产业界等,国内外的头部企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我们电子行业。我们在各个标委会以及各个工程世界里面所体会到的概念和理解不一样,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施耐德的同仁们和行业很多前辈、朋友们,大家都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在一点一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各个阶段都能有一些小步快跑的迭代,这些迭代积聚起来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


幻实(主播):能举例说说吗?我感觉这些微创新应该是经常会被你们发现的一些有灵感的点。


王文韬(嘉宾):对。打个比方,产业界的朋友们和领导们常常会给我们提出一些相应的需求,例如在不同的场景下,包括芯片工厂、显示屏工厂、玻璃基板工厂、锂电工厂甚至智能终端工厂等,这些工厂由于应用的场景不一样,所以对于电力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要求不一样。怎样基于他们的需求去制定出合适的方案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现有的方案能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去做些联合研发,以此解决主要工序中打通数据孤岛的需求?此外,主要工艺里每片wafer(晶圆)要用的能耗是多少、怎样能去识别不同的机台、同样工艺里能耗的优劣等都非常重要。


施耐德电气用数字化打造智慧工厂


幻实(主播):是的,能耗指标可能在建厂的时候就会被特别关注,你们还需要跟着一起去研发、匹配它的能耗要求。这真的是千人千面,每个厂的工艺要求、水准都不同。


王文韬(嘉宾):所以我们尽量在有标准的方案基础上有一些专用的模块,可以适应大家对于重点系统的需求。


另外,因为我们有不断的经验迭代,常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合作方提出需求后,当把需求落实到指标方面才发现,在管理运营、工程建设、每个环节的运维指标上还存在困难。怎样从工程一开始就更加科学地看待它、在后面的实施中务实地来解决它?哪些是现在的能力还不能及的、通过联合研发去突破它?这都是比较好的实际案例。


幻实(主播):所以你们服务的客户都是特别大的项目吗?


王文韬(嘉宾):我们确实服务过特别大的项目,国内的基本标杆性的项目都是我们在服务。但是我们也很重视初创型企业的需求,陪伴这些企业从一开始的整个产业规划做起,和他们探讨比较务实的产业化经验,从第一个工厂的想法开始,到不断量产扩建出现第二工厂、第三工厂,到在不同城市建工厂等这样的一些伴随,把这个做好。


此外,一些企业有了国内的经验,没有国外经验,那么出海的项目怎么办?这时候施耐德的优势就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们有跨国的工程和服务能力,目前国内这些头部企业的跨国工程和出海业务工作,我们都有在支持。


施耐德电气以往合作案例一览(点开可看大图)


幻实(主播):所以你们真的是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历程,这20年做下来,您觉得客户在心态上或者选择上的变化大吗?


王文韬(嘉宾):客户的认识更科学了。前几年很多工程大家都是“大干快上”,然后就引入很多的国外团队。但这些年大家对于工程的科学性、生命力,包括市场化后的前景有了比较务实的考量,在各地的选址越来越专业了。我们也很乐意看到这些现象。因为这么大体量的工程建设起来是花费了无数人的心血的,也花费了很多累积的财富,最后一定要落实到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服务,才是比较有效和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建设的国内产业标杆项目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化前景。


幻实(主播):希望看到中国产业的升级。


王文韬(嘉宾):是的,施耐德进入中国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们也承担了国家在电力电子行业内产业现代化的重任,经历了这个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开始起步到蓬勃发展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第一家合资工厂在天津,是当时国内首家模块化、模数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断路器工厂,现在施耐德在国内已经有二十多家工厂了。作为国际电力电子的龙头,所生产的这些产品都是能够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场景下的数字能效元器件。


无论是为大家建厂还是成为电子产业供应链的一环,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和共同目标从来没有变过。从刚刚进入中国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前几年我们倡导安全、绿色、透明的行业价值主张,今年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主张,与各个标委会、行业协会一起大力倡导。在与大江南北的伙伴聚会以及各种实践中,不断地践行上述理念。虽说现在要做这个产业很难,面临着既要有理想,也要顾现实的局面,毕竟企业要考虑到签单的问题,这其中的低价挑战非常严重;但我们还是有信心能够跟大家一起努力,既能保证可持续的目标,又能做到务实,并且在产业中把它们结合起来。


点击图片,了解艾新博盛投资详情


植根本地,

用心传承“中国原创”的力量


幻实(主播):据我了解施耐德是本地化做得非常好的一家公司,也是我国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下引入到国内的第一批跨国公司。总部在法国,当年邓小平同志在法国留学时就曾经在施耐德工作过。除了有国家领导人的这种渊源,您觉得施耐德与中国本土化结合的这么好,有没有什么独门秘籍?


王文韬(嘉宾):施耐德进入中国三十多年,一直都坚守着最初的传承。最主要的因素我觉得有两点:一是信任,二是培养。整个集团都对中国的业务非常信任,当然我们也从没有让大家失望过,各个方面都在高速发展着;另一方面就是施耐德对于员工的培养很重视,无论是从供应链还是营销团队、市场团队、研发团队,很多人都是从一些最基层的岗位,像生产线工人、仓库管理员、实验室检验员、一线销售工程师等这些基础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施耐德对本地的人才培养方方面面都很注重,表现在对中国本土化的理解和推动、对人才的尊重、对实事求是发展业务的追求等。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践行。与我类似的同事,以及像我师父那一辈的同事们,是施耐德进入中国后的第一批员工,他们一直坚持着这种传承。这个是最为重要的。


施耐德电气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幻实(主播):这是刻进骨子里的DNA了。我们节目的名称叫芯片揭秘,我想问问王总,施耐德本身研发芯片吗?它和半导体相关的业务关联性有多强?


王文韬(嘉宾):感谢幻实带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档节目。不瞒大家讲,进入半导体赛道后,我就把芯片揭秘这个栏目从第一期到最新一期都坚持听完了。给我的感受特别好,半导体产业的确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去深入理解它。基于这种理解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更加务实和愉快的合作,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我记得还是2018年,当时幻实和谢志峰前辈在有一期节目里谈到了一个观点:半导体工程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产业,既需要核心技术的需要,也需要辅助工程的合作。我们对此非常认同,正是在芯片揭秘栏目这样的主旨观念下,才坚定了我们也应该要在产业界做更多结合与融合的信心。


协调组织管理,

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幻实(主播):对企业来说降本增效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施耐德有没有一些这方面的案例可以和大家分享?


王文韬(嘉宾):12月我们在江苏跟国内的分立器件龙头企业进行了座谈。对我们来说这是比较典型的案例,这种案例也是比较频繁的。施耐德协助大家把高科技产业的工程做好,同时在国内我们也有非常多的电力电子元器件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光来自成熟产品,除了传统芯片,对于第三类半导体产品也有需求。施耐德的产品比较广泛,需求也比较广泛,既有中压的,也有低压的;既有电源类的,也有控制类的。例如断路器、PLC、UPS等,既有交流又有直流,既有硬件也有软件。


硬件层面其实很好理解,芯片、显示器、锂电电池还有其他器件等都会用到。软件部分也是一样的,不久前施耐德在中国落地了第五个研发中心。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对于全球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上海的张江,很多创新项目都靠张江的研发来承担,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另外包括很多的G For C项目、C For C项目,在电子行业里我们已经做到了在中国研发某些专用模块,再向国外去做标准化的推广。我们很自豪。在芯片设计领域大家会有很多共同的主题,因为施耐德是有针对性地在中国布局研发中心,比如在上海张江目前有约1300-1500左右的人员在为此工作。除了上海,目前我们西安、北京、深圳、无锡等地都有研发中心,北京的研发中心主要是以软件为主,例如数字能效软件、工业软件等,这些研发中心在整个施耐德全球的研发体系中都处于最好的序列,对国内行业的发展和大家需求的响应都更及时。


王总向幻实介绍施耐德的研发新进展


幻实(主播):这就需要组织之间平衡管理和协调,大家交叉来配合。很多公司一旦做大了之后,效率就没办法保证,互相之间都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但跟您聊完却没有感到很痛苦,说明你们在管理这方面肯定和厉害。


王文韬(嘉宾):对,痛苦已经被解决了,今后如果有机会,也可以请我们施耐德研发组的负责人来一起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因为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国内一些新技术公司的考察和探讨。


幻实(主播):能看出你们很愿意用新的产品、新的材料向新的方向去推动创新。


王文韬(嘉宾):对,只要是能符合施耐德对于供应链管理要求的、能够满足客户对场景需求的产品和方案,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一直在进步。


幻实(主播):一直在进步这个真的很不容易,很多公司都喜欢吃老本,尤其是都有那么光辉的履历之后。我想这也就是施耐德为什么直到现在市场份额还那么大,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也非常感谢王总这么热情,与大家分享了这么多。最后也希望您继续给我们芯片揭秘做反馈,让我们发展的更好!


王文韬(嘉宾):都是一些个人的感悟,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希望芯片揭秘这个栏目在幻实和大家的努力下越办越好!真的非常棒,非常有价值。我是施耐德电子行业的负责人王文韬,我在芯片揭秘等着你。




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双碳”目标纳入企业未来规划已经成为趋势,减碳的行动也在加速从理念走向实践。只有让企业的减碳目标落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增长,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企业才有动力继续向前发展。


眼下,数字化技术是推进减碳的重要利器,通过能源与自动化、终端到云、设计到建造再到运营维护、分散管理到集成管理四类层面的融合,能大幅提升能源效率,帮助产业进行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科学减碳。此外,它还能极大地促进新能源的发展,通过对新能源的优化配置与消纳,同步提升能源双端的能效水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能源管理企业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努力挖掘和打造绿色业务,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END-


采访 |幻实 编辑 |豆豆 审核 |超超




01

芯片揭秘盘点2022半导体产业十大热点,谢志峰博士展望2023,独家放送!

► 点击阅读

02

● 突破海外光刻胶技术封锁!揭秘博康十七年求索路


► 点击阅读

03

● 对话芯享科技:自动化赋能gigafab,仅机台采购成本就能节省30亿?


► 点击阅读

04

● 公开!EDA国家队华大九天又有产研新布局


► 点击阅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芯片揭秘

和我们一起透视半导体产业👇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 新闻来源:芯片揭秘,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icspec App。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微信客服specltkj]
存入云盘 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