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议会6月投票通过2035年起全欧盟禁销售注册燃油车,各代表车厂、协会看法不一,近日德国财政部率先表态,不同意该案立法,因燃油车仍会是小众市场,禁止是错误的。
供应链业者表示,因涉及欧盟各国政府决策层,走向难由一般产业界预测,不过欧盟对燃油车壮士断腕,某层面是为求能源独立。但反对声同样来自能源顾虑。或许先挨过2022年首个天然气短缺的冬季,方向会更清晰。
虽然德国是汽车大国,其主力代表车厂包括大众汽车(Volkswagen)、奔驰(Mercedes-Benz)、德国环境部表态支持快速转型汽车电动化;不过,包括Stellantis、雷诺(Renault)、德国汽车协会持反对,德国财政部反对或有迹可循。
一、就业人口问题。业者指出,粗估整个欧洲汽车相关就业人口约3,000万人,而德国是欧洲的汽车制造核心重镇,可想而知在转型过程中冲击多少人的就业问题,因应大象转型、恐急躁不得。
二、能源议题。能源独立是个关键议题,电力源头必须是绿电才算数,考量到再生能源的供给稳定度仍不足,部分认为,核能延役或扩产或许是速效方案,但德国至今仍反核,近日德国将天然气紧急应变计划由「预警」升级至「警戒」,而英、荷、法等则拥核能。
供应链业者指出,欧洲能源首波考验即在冬季,人民及总体经济是否承受得住受限的天然气?该顾虑或许比电动车普及来得迫切。另外,欧洲太阳能模块同样高比例依赖国内进口,亦是热议话题。三、产销视角。就生产来看,其一,电动车所需的车用芯片、锂电池短缺问题短期难解,法案一过恐使缺货雪上加霜、涨价的零件再冲高价,排挤零件掌控率较不佳的车厂,这将严重扭曲整个欧洲供应链。其二,呼应前述,欧洲政府真正关切核心在国民所得及就业率,因顾虑不受生产拖累,进而关切零件短缺问题。
放眼全球,汽车时代和平转移对主流车厂较有利。德国财政部指出,未来几十年世界将有些地区无法引入电动车,如果欧盟禁止内燃机新注册,就难进一步发展,因此该法案是错的,尤其技术开放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
目前电动车产业正值起步阶段,新技术异动性不低,包括快充、锂电池续航力拉升、第三类半导体仍未大量导入等。先普及的区域,也可能因新技术陆续导入,使整体交通运输效率、相对低于其他后普及却采新一代新品区域。
例如早期的充电桩光充电就得花数小时,而今推出的快充标榜8分钟可充饱80%;而充电跟加油一样快的口号也开始有业者喊出。
责任编辑:朱原弘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