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半导体产业链面临上下游库存调整,总体经济充斥高通膨、升息及国内封控清零政策等多方不确定性因素,中美贸易战也并未降温。在这关键时刻,扮演台湾「护国神山」军火奥援的材料供应商崇越科技,代理日本信越化学硅片、光阻液等晶圆制程用材料,也成为多家世界级半导体厂的关键供应商。
崇越科技共同创始人暨董事长郭智辉纵横半导体材料代理业界数十年,DIGITIMES特别专访郭智辉博士,分享其对半导体产业景气、中美G2格局的看法,以及「矽岛」台湾在全球后疫情时代的大竞局中扮演何种角色,以下为专访纪要。
问:电子业上、中、下游都面临「高库存问题」,怎么看半导体业景气回温的时机点?
答:处理库存是必然的,但要处理多久端看市场强度。如近期存储器IC领域没那么理想,多数的ICT产品都在去化库存,速度没那么快。
以存储器生产端来看,原厂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美光(Micron)等,确实都在去化阶段,同时有很多ICT产品在国内制造,清零封控政策会影响交易。个人观察,消化库存当然也会影响既有生产,只是有多严重。半导体生产端这几年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家在疫情、断链期间恐慌,造成超额下单导致高库存。
为什么造成先前芯片大缺货呢?主系User端因生产线停摆、大砍库存,突然解封后要回归生产,才发觉怎么没货,订单已取消了,尔后造成超额下单。现在的状况也使半导体大厂产线需求得再调整,新产能释出将会放缓。晶圆代工大厂40、50纳米制程稼动率确实有降,这其实也让原本聚焦40、50纳米的厂家不能一直停留,必须往前迈进。
事实上,从半导体制造材料端观察,20/28纳米产能仍相对供不应求。短期修正可以观察1年左右,目前虽然40、50纳米,甚至7纳米制程需求修正,但事实上,20/28、5纳米需求还算稳健,甚至3纳米所需的材料持续成长中。
半导体产业的短期成长,我认为还是会有8~10%幅度。2023年上半可能没有成长,但下半年将回返成长轨道。若中长期来看,估计到2027年都会正成长,各大市场机构疫情爆发前的推论,应没有太大改变。
我认为对于厉害的半导体龙头「不必太担心」,包括资本市场的波动或是地缘政治等,先进制程的推进是自身的策略所致。龙头厂会让「利润极大化」,推荐客户往先进制程移动,有较好的获利。
事实上,7纳米制程折旧已快要结束,后续从生产战略角度来看,负担也会减轻。建议客户投片转到更先进、较没折旧的制程,让产能尽量填满,等到竞争对手追上来,折旧已经进入尾声,就又有价格上可以竞争的空间。
先进制程也没必要为了市场竞争降价,反而是推荐客户更好的制程技术。我认为台系龙头面临的不见得是需求降低,而是因为制程能力足够,希望客户转到更先进制程来摊提成本,这反而是好的方式。
问:崇越作为材料代理业者,怎么看待这一波半导体景气波动?
答:半导体先进制程有三大龙头可以观察其策略,包括台积电、英特尔(Intel)与三星。目前若以先进技术的发展来看,看起来大多掌握在台积电手上,也因此,最好的观察对象就是台积电。
从供应商角度来看,晶圆代工龙头看来订单也没减,仅是先前宣布的新产能计划递延。崇越主要代理的光阻液、硅片等晶圆前段制程材料,应用在每个制程端都不太一样,也因此材料业者多少能够看到市况变化。
从半导体前段制程材料来看,尽管半导体产业链现在面临库存调整,对于崇越来说,其实是「可以喘口气」的机会,毕竟三大半导体龙头几乎都是逼着材料原厂扩产,但日本原厂对扩产态度相对保守,扩充速度也没有那么快。以材料原厂的经验分析,现在扩充的产能已符合目前需求,看起来供应链比较不会乱了调。
同样地,从硅片领域来看,如环球晶等公司的法说会,为何这些硅片或是光阻液供应商都要「订长约」(LTA)?主系这些长约有法律效益,不能更改也不能延后,否则供应商是不愿意盖新厂的,也因此,包括环球晶在内都握有长约,而崇越科技与原厂是第一大供应商,长约早已在手。
从半导体前段制程供应链来看,如先前约每4年景气会大幅震荡一次,经历数次后,目前许多大型晶圆厂规模与材料或设备商已不成正比,如一座硅片工厂一条产线就是20万片,但每一家晶圆代工厂可能只需要2万片,这也造成材料商相对保守的原因,不然没法供应客户需求。
硅片工厂一条产线的最少下单量(MOQ)是20万片,特别是日商又与欧美、台厂不太相同,日商多采取以数个季度逐步改善、增进产能的策略,但多不愿意为特定晶圆代工客户去盖厂,宁可牺牲低端产品、更新设备,转向先进制程用产品。正因如此,供应链扩产相对有保障,目前观察不管是wafer,甚至制程用石英材料,订单已接到2026年。
在这样的基础上观察,半导体上下游「去化库存」是短暂的,以台湾晶圆代工厂为例,晶圆厂本身没有库存,但是从设计、生产到销售都有的IDM厂就有库存,故IDM厂下单量变少或延后,目前看来会调整到2023年第2季,悲观一点的看法大概是第3季。
问:包括如美国芯片法案以及美方希望芯片供应链回流美国,您怎么看后续的变化?
答:首先,台湾半导体龙头去美国设厂、布局供应链等,我估计应是有很大比重原因是美系芯片设计公司客户所致,一方面也担心「兵凶战危」,万一国内进攻、接手工厂,芯片细节都会曝光。但我认为,其实可能在化合物半导体领域被美方监控的比重较高,如国防应用等。
以台湾在矽基半导体的角色,国内也不会那么笨,真正会炸毁台湾晶圆代工大厂的肯定是美方,若台湾守不住了,这其实从以往大规模战争的前例要「烧粮仓、断桥梁」可以看到,也因此,我认为台湾晶圆代工大厂寻求「分散风险」,也是OK的。
其次,各界担心,台湾半导体大厂去美国、日本设厂的营运绩效表现,事实上,这些都是有补助政策支撑,台系大厂才愿意前往。各国政府也多方考量国家利益,如日本有强大汽车供应链,需要车用芯片,也需具有成本、可控的供应体系。
这些因素使得台厂往世界走,同时分散风险,虽然管理成本增加,但是半导体售价相对是低的,以半导体公司来说,「良率」才影响获利与否。各界关心到世界各国设厂良率好不好,但事实上「调良率」都在台湾,海外厂大多是复制产品,并非从零开始,我个人认为并没有良率降低问题。
市场关注的成本,我认为对与半导体龙头庞大的生产成本来看,人力成本几乎是零,最重要的还是优秀人才产出的良率。
问:美方不断对国内祭出半导体相关管制禁令,如何看待国内半导体市场与自主化后续流变?
答:我个人认为,国内主系清零封控政策导致景气下滑,目前看来景气回温点也是2023年第3季。观察点在于经过二十大之后,新的领导团队大约要到2023年3月才会陆续更为底定,经过2023年第2季以后,才看得到后续4~9月经济策略走向明朗化。
我认为,国内新领导团队会在6个月以内落实新的经济方针,撇除旧势力的影响,真正的交界点或许是在6月,也因此,我与同仁分享,近期必须要放慢脚步观察后续发展,当然目前清零政策持续有造成变量。再者,国内新的政治局、中央体系当中,与科技有关的人物还不少,举凡航天、通讯、生技等领域,半导体都扮演关键角色。
谈到美国半导体管制禁令的对国内半导体自主化的影响,我认为反而会加速国内半导体材料、设备的竞争力。过去是国内制造、国内市场的时代,我认为最厉害的就是一带一路,这两个领域国内并不输美国,也倾国家之力发展。
以近期热议要「弯道超车」的第三类化合物半导体为例,2030年国内在这领域比台湾强势是可能的。主系台湾没有国家政策的协助,虽然我个人认为第三类半导体相比矽基半导体来说,可能不见得有多大的发展,但是我认为,矽半导体成熟制程如20/28纳米等技术,国内未来可能会超越台湾。
政府要有一些自己的判断,要如何整合、补助业者、给予业界更大的空间。目前如人才问题捉襟见肘,光靠民间之力恐怕是没办法的。
从新技术、新科技角度来看,电动车(EV)产业机会非常大,台湾有富士康、台积,整合制造上没问题。从系统方向来看,EV确实有机会取代ICT产品,台厂也不用太担心,若能把系统做好,再到世界主要地方生产,如泰国、越南等,跟交通法规做一些整合,我相信国内也一定会做,大家都会争抢这个市场。
这也就是第三类半导体因EV趋势而变得火热,政府也应该看到,如何协助台湾EV产业有更大发展空间,对半导体有更大的支持与激励(Incentive)。整个EV供应链一定要本土化、需要很多人才,小幅度的税改恐怕没有太大的激励效果。
我还是重申,三星现任会长李在熔所强调的「人才」与「专业」,企业能否存活,我相信三星高层看的很清楚,人事制度需要与时俱进,因此,吸引国际化人才到台湾是当务之急,法令不调整,人才进不来。
问:可否说明崇越跟随半导体龙头远赴美日的策略布局?
答:崇越科技前往美国、日本都一样,希望建立的是「平台」。就算是台湾半导体龙头前往美国初期月产能是2万片、后续4万片,对材料商来说,若仅只做单一产品,仍算是「鸡肋」。以材料代理端角度来看,半导体四大制程(黄光、薄膜、蚀刻、扩散)通通都可以支持,虽然原厂仅给的佣金,但客户端我们会有专业的sales服务,可以降低成本。
若仅供单一产品,就算是台积电也没法做,我们从产品搭配sales,卖两三种产品或许还有些利润,这就是为何要发展平台,整合中小企业一起前往,一并解决物流、成本问题,中小企业可以透过我们去接触半导体客户,进行「大平台」概念。
崇越争取成为台湾中小企业的代理人,这是一件对大家都好的事情。客户端可以用到好的商品,小型供应商不用自己操作而有过高成本,当我们成为专业的半导体料供应商,集中、减少接触次数,这可成为共享经济。目前已经有20~30家正在洽谈,都是台积电供应商,包括如化学品、材料等,进行统一管理。
日本固然是非常保守,但崇越目前已跟原厂谈妥,据点将设在九州,可建立虚拟平台。因为日系半导体厂大多是IDM公司,跟纯晶圆代工多少有些不同,崇越两种客户都有经营,后续日本会有东京、名古屋、九州(福冈与熊本)等。东京主要是与台积电之间的研发中心,名古屋则有铠侠(Kioxia)、联电的服务管道,后续与富士通(Fujitsu)合资的联电12寸厂将有采购主导权。
在日本不用买土地,九州会整合台湾供应商与日本供应商,也希望日本当地业者能把代理权交给我们。崇越跟日本的代理业者不太一样,业务大多是制程出身,谈合资比较容易,不管是进入日本或新加坡都有优势。等到IDM客户对我们逐步熟悉,也会有比较高的依附度。
(更多专访内容请待下集)
责任编辑:朱原弘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